Klame

我4年前抑郁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十一点躺在床上,五点才能睡着,然后六点半醒来八点出门去上班。


(资料图)

那段时间不知道多少次拿着刀抵在手腕上的时候,谈了十年女朋友的身影在背后推着我向前,而母亲伤痛欲绝的身影推着我向后。

在一名网友的建议下,我去了我们城市最大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跟我会诊的时间将近一小时,他问了我很多问题,有大有小,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到我们公司的未来。有的问题无关痛痒,有的问题字字刺痛着神经。最后医生给我开了药,有三种,我已经忘记叫什么了,但记得一种是睡前吃一颗,另外两种是早上吃。并且让我每周都要再去找他。

原本并没有对药物抱有什么希望,但回来后吃药的第一天,我阔别将近三个月第一次正常地躺下没多久就睡着了。已经我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睡觉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但自此之后我的看法完全反了过来,一个不被打扰的良好睡眠,才是千金难求的奢侈品。

情况渐渐有所好转。以前阴暗的想法都会与夜幕一道,降临到我的身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不堪想象是我入睡的最大障碍。现在由于药物的作用就像一道准点关闭的大门,隔绝了这些负面的想法。

有一次我跟医生说,“这个药对我睡眠的帮助太大了,没了他我都睡不着。”医生说:“以我的经验来看,如果你再晚两三个月找我,很可能就会终生睡眠障碍了。”药物的效果很强,强到只要晚上我吃了药,不管是几点吃的,吃完半小时内肯定能够入睡,但我也查了这药并不是简单的安眠药,而是有助眠效果的抗抑郁药。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跟医生每周见面聊天,我的状态在慢慢变好:白天的精神慢慢变好,看待事情不会总往悲观的方向发展,脾气也不会像气球一样一戳就爆,医生也把会面的频率从一周一次降到两周一次,吃的药物种类也从三种降到了两种。

但我也发现了其他的一些情况:那次我出差,因为粗心,发现出差最后两天药已经吃完。然后接着几个月前的事情再度重演:我从晚上一直躺到天快亮才能入睡,入睡之后没多久就醒了过来,唯独不同的是,脑子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象。回家之后我马上又找了医生,医生说那个药是不能一下停下来的,后年必须要慢慢减量才行。

半年多之后,由于公司意外地有所发展,我必须随着公司一起,搬离老家,去一个我从来没有去过的城市再次发展。我跟医生说了情况之后,医生给我开了最后一批药,还嘱咐我要在新的城市再找医生。

到了新城市之后,很可惜我没照医生的话去做,我感觉我精神上似乎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只是差了这个糟糕的睡眠和难以摆脱的药。于是我擅自开始减少药物的用量,从最初的一片,到半片,到四分之一片。事实证明就算我把药量降低到四分之一,助眠的效果依然非常好,但只要我不吃药,那熟悉又讨厌的失眠就会再度来袭。

我开始用褪黑素来替代那个药物,最开始我按照用法里的建议用量去吃,发现根本没有效果,直到我把用量加到最大,也就是9mg褪黑素,才足够让我入睡。然后也像之前一样,慢慢地把药量降下来,最终才摆脱了用药。这个过程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药物虽然确实不能帮助病人治本,但也确实能够缓解标,为患者治本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如果我那时没有药物的帮助,我肯定我是无法很快地摆脱心里阴影的。而且作为亲历者,说实话我觉得一个人心里的问题外人的帮助收效甚微,无论医生怎么和我聊天,我妈怎么开导我,我自己始终无法走出阴霾,直到我自己顿悟到:她的一切,是喜是悲,已经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我才是真的开始从阴霾之中往外走。

我不反对抑郁症是心理疾病的看法,但我也觉得不要低估药物的作用。

你这是极端情况,不是普遍情况。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介定所谓“抑郁症”的性质。而不是一股脑的把什么都当作所谓”抑郁症”来看。

抑郁就像一把锁,我们找到钥匙然后用钥匙开锁才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标本兼顾的做法。只有实在找不到钥匙/或者客观上钥匙已损坏无法复原了,实在没办法才能用作者的做法:用药(即撬锁)。

精神类药物绝对不是随意能吃的。老美芬太尼前车之鉴还不够说明吗。

作者是客观现实他解决不了了、又跳不出来、自认没办法,这是极端事例,不能以偏概全。

现在是社会很多对此类现象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直接把它当成一种疾病(抑郁症),而不是当成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包括很多所谓“心理医生”。

这是将所谓疾病的概念括大化了。简而言之,就是只要你心理/心情不顺,去找到了所谓的“心理医生”宣泄/寻求安慰/寻求解决心理、情绪等问题的办法,社会通常会默认这是种疾病(包括“心理医生”)。这是扩大以及滥用了“疾病”的概念。

我们看看很多社会上的鸡汤、自媒体言论、舆论的转述采访等等,都是对这种偏见的充斥。这种偏见往往导致精神类药物的使用的浅层次默认。当事人即使感觉某些地方不对劲,在“权威”、认识、他人认识也往往选择顺任。

这实际在于对于不良情绪现象、心理现象,没有很好的介定。我认为把普通情绪现象、心理现象当疾病治疗是很严重的。尤其是那些开出了药物治疗的。(精神类药物是不能乱吃的)。

而且把普通不良情绪现象当作疾病(抑郁症),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对当事人以及社会形成不良暗示,从而加重当事人不良情绪现象,甚至成为了〞预言的自我实现”。

所以对此类情绪现象的科学鉴定与客观看待是迫切需要,是当务之急。

很多所谓“心理医生”也不专业。只看的到表象,看不到深层原因。实际解读情绪起来南辕北辙,处理方式自然也是南辕北辙。

一定要区分有解情绪问题与客观难解情绪问题。不应该随便使用精神类药物,有的药一旦被使用,后悔都来不及。尤其是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压力大,容易产生负情绪,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美芬太尼前车之鉴,殷鉴不远。

-------我尝试理解一下心理/情绪引起的(抑郁)不良情绪现象,和生理/环境引起的(抑郁)不良情绪现象。如下:(借用电脑概念)。

1、如一台电脑,心理/情绪引起的不良情绪,比如软件bug、病毒等挤占资源引起性能下降(抑郁)或者甚至时不时超负荷运行以致破坏硬件寿命(引起生理性病变)(比如对硬盘的不正常的频繁读取)。

这种情况正常需要卸载杀毒或打补丁(开导、宣泄、增强抗力)。强行对硬件访问进行限制(则是吃药)。

2、还是电脑。比如由于散热问题不良(生理/环境引起)导致经常死机、蓝屏、卡顿(类比抑郁)。

这种情况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解决散热不良(生理/环境)。如果采用限制软件的使用强行降频(类比使用药品),或许有点用。

以上两种类比吃药抗所谓抑郁的做法,说没解决问题,好像也解决一部分;说解决了问题吧,好像又没解决。实质就是在于它们是治标不治本、也会破坏本身功能。用锁打比喻就是,治本是找到正确的钥匙开锁(相当于开导、宣泄、安慰、引导、开解、解决现实困境、治疗身体疾病等);治标就是找不到正确的钥匙/或者直接不找钥匙,直接撬锁(相当于使用所谓的抗抑郁药物)。

个人意见。多多包涵。

还有其他的,诸如①参加运动、②娱乐活动、③他人帮助等别的方式也可以对不良情绪现象起调节,我在其他的评论里有发过。

写到这,忽然意识到,不良情绪的产生,或许也与无法正常的得到以上①②③包括等..有关。所以怎样正常获得以上这些也很重要。

-------对不良情绪现象不恰当的处理,往往是对人本身的扭曲。很多时候心“病”还需心药(开导、开解)医。应该认识到大多数不良情绪现象不是“抑郁”,应该为此类情绪/心理现象正名,而不是只要(抑郁/郁闷)不良情绪产生,就认为是“抑郁症”。这种扩大化的做法无益。

-------编辑你好,麻烦发这条。前面两条没修改好不要了。谢谢。这条也行。(手机改的很麻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