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野生蘑菇生长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那么,如何避免陷入毒蘑菇认识的误区?防止误食毒蘑菇中毒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近日,记者向市食安办进行了详细了解。
(资料图)
注意避免毒蘑菇的这些认识误区——
“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方法,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均无一可靠。”市食安办工作人员表示,对毒蘑菇的认识要注意避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误区二: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然而并非都可食用。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误区三: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误区四: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实际上,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
误区五: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防止误食中毒应牢记“四不”措施——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市食安办工作人员表示,野生蘑菇是否能吃需要专业的分类学知识,在没有专业人士在场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吃”。
该工作人员提醒,防止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牢记“不采摘、不购买、不加工、不食用”野生蘑菇。广大市民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切莫贪图山珍美味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销售单位在售卖蘑菇时,应做到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同时确保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农村自办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者集中区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
此外,广大市民应注意的是,目前,对野生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