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川渝人社合作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会议回顾了近三年川渝人社合作主要成就,结合两地业务工作安排,提出了2023年度60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双方现场签署“十大专项行动”合作协议,将开展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创建、公共就业服务协同等行动,为全国人社区域协作提供更多“川渝方案”。

共同签署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合作协议


(资料图片)

本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是签署2023年川渝人社“十大专项行动”合作协议(以下简称“行动”),行动涵盖人社领域各个板块主要工作。

具体来看,就业板块包含两项,为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创建行动、公共就业服务协同行动,将共同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社保板块包含两项,为养老保险政策协同行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升行动;人才人事板块包含三项,为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行动、巴蜀工匠共育行动、事业单位人才发展协同行动;劳动关系板块一项,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创新行动;综合保障板块两项,为人社法治建设协同提升行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应用行动。

“过去三年的合作,在很多方面开创了先例,创造了很多经验做法,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但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察觉合作已进入了‘深水区’,到了‘啃硬骨’的阶段。”四川省人社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熊义堋在谈话中表示,希望通过实施十大行动,有利于总结过去“点”上成效,形成“面”上提升效应;有利于对“涉险滩”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突破,为后续合作探索新路子。

今年将推动60项重点任务落地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静介绍,两省市人社部门联合起草了《2023年度川渝人社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结合两地业务工作安排,围绕促进高质量就业、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打造技能巴蜀高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便捷公共服务能力、机关党建协同共建7个方面,提出60项具体工作任务。

其中,就业创业板块,包括共同推进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建设,打造“川渝合作”就业公共服务品牌,举办第三届就业创业活动周、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等8项;社会保障板块,包括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资金定期结算等12项。

川渝人社未来工作这样干

为川渝开放合作搭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辛表示,将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推动两地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互认,联合培养输送产业必需、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在川渝毗邻地区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博士后科研站,推进川渝就业创业政策协同先行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此外,加快共建人社西部数据实验室、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争创“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深化西部仲裁院联盟平台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晓东则表示,要推进信息化领域深度合作,依托人社部共享协同平台,共同推进西部数据实验室建设,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全面整合川渝人社数字信息资源,形成川渝人社“数据湖”,为两地人社业务部门提供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大数据能力支撑,提升人社现代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川渝人社数字化转型。

两地人社部门推动“双城”联动联建,成渝也将跑出“双核”联动发展“加速度”,在合力构建“双核”人社公共服务方面如何持续发力?成都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亓国荣表示,今年,将加强成渝两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接,协同开展招聘引才。强化成渝两地实体和电子社保卡互办及应用,推进一卡通“办”,一卡通“游”,一卡通“行”,一卡通“购”。携手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调研了宜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五粮液技能人才建设情况,实地了解了高科技企业人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情况。

新闻多一点>>

一组数据看川渝人社三年成效

114份

多层级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14份,多维合作齐头并进

7次

先后召开7次川渝人社合作联席会议,多项部署共同实施

100余万个

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周”等活动,用心打造“智汇巴蜀”等品牌,开展各类招聘 381 场次,提供岗位100余万个

9.07万人次

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9.07万人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410人次、失业保险 1126人、工伤保险互认691人次

2.6万卷

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举办西部人力资源博览会、西部 HR 大赛等活动,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办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互转2.6万卷

700余万

开展博士后招收和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实施专家互派,举办川渝专家服务团下基层活动,深化川渝职称互认和事业单位专技人员聘用管理改革,职称互认机制惠及7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