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的高楼里

交错复杂的街巷中


(相关资料图)

还能听到那蜿蜒流转

如苏州河水般的曲调吗?

沪剧是上海的乡音,是承载沪语的一张艺术名片。一直以来,沪剧以人们熟悉亲切的气息,飘扬在沪上的弄堂、剧场,也荡漾在沪郊的田间、水边,打动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灵。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北郊——宝山罗店罗泾地区,孕育过丁婉娥、杨飞飞等沪剧前辈、大家,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罗店镇向阳沪剧沙龙便是众多至今仍在坚持活动的民间团体之一。成立于2010年4月的沙龙队共有人员16名,平均年龄近70岁。这里不乏专业高手,发起人、主胡和实际的“教练”是原宝山沪剧团团长陆佩恩,但更多的是“零基础学员”,他们凭着对传统戏剧艺术的爱好和执着聚在一起学习、排练。

在喜欢的事情上,70岁和17岁,其实也没有什么两样。大家自掏腰包买碟片,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扒”,练习上百遍。众筹资金购买音箱设备,扬琴、锣鼓等乐器。戏服、道具难找又昂贵,那就自己打样自己做。

向阳沪剧沙龙演唱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沪剧老戏,许多老年戏迷看得懂、听得痴。“陆雅臣”“卖红菱”“大雷雨”“奄堂相会”“罗汉钱”等节目,居民、乡邻们百听不厌,成员们则越唱越有劲,越演越自信。“或许我们的戏很老,但是精神文明、和谐生活的主题永远就是那些。用沪剧来唱,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陆佩恩说。

截至目前,沪剧沙龙已排了近30支沪剧折子戏,在每年镇文化中心、镇老龄办组织的大小演出中“扎足台型”,也在送戏下乡、进养老院、进课堂等公益活动中无偿发挥着光和热。一开始,或是为了消磨退休时光,但如今向阳沪剧社的阿姨伯伯们却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一种使命”:将这些戏唱下去,将沪剧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便是留住了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记忆。

(来源:上海宝山)

推荐内容